晶片戰爭

《晶片戰爭》,一窺晶片如何從無到有成為全球必爭產業

更新日期: 2023 年 11 月 25 日

突如其來的全球Covid-19新冠疫情,讓晶片製造的重要性浮上檯面,成為全球爭取的重要產業,更成為國家安全等級的議題。

晶片戰爭》一書由美國塔夫茨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的國際史教授克里斯・米勒(Chris Miller)所著,從歷史學家的角度,結合文獻及業界、學術界、政府的半導體產業專家採訪,一探晶片如何演變至今,影響著我們生活各方各面,又如何被各國政府視為國家戰略重要的產業。

新冠疫情後,美國、歐盟、英國都相繼推出扶持本地晶片產業的政策:

  • 美國:2022年8月9日簽署「晶片與科學法案」,將提供520億美元補助半導體生產、研究和勞動力發展。
  • 歐盟:2022年2月8日提出「歐洲晶片法案」(European Chips Act),已於2023 年 9 月 21 日正式生效,歐盟計畫2030 年前,將投入 430 億歐元用於支持歐盟成員國的晶片生產,以降低晶片產業上對亞洲國家與美國的依賴性。
  • 英國:2023年5月19日宣布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進行10億英鎊(約12.4億美元)的投資。
  • 日本:規劃投資3.4兆日圓(228億美元)支持半導體產業生產。

上述各式政策足見晶片生產所受的重視,也讓半導體製造體開始向在地化、區域化靠攏。

晶片戰爭》一書闡述著晶片歷史,不會有過多艱澀的科學解說,讓你像讀故事般,從1945年物理學家威廉・蕭克利(William Shockley)首次提出「固態開關」、1947年電晶體如何在貝爾實驗室被發明出來、1968年的Intel的成立,到晶片的製造如何移轉到亞洲國家、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是怎樣從廉價低劣進化讓美國的對手深感壓力、SONY如何善用晶片在全球售出3.85億台Walkman隨身聽,美國對蘇聯、中國大陸晶片發展的箝制,以及台灣、南韓又是如何藉由先進製程立足半導體產業,讓你可以循著歷史的軌跡了解晶片的重要性,如同坐著時光機回到你所使用的科技產品發展過程。

半導體的發展是經由嚴謹的科學、商業模式及政策扶持發展出來的產業,然而發展過程中仍有各式充滿人性的故事,這也是《晶片戰爭》這本是好讀的地方,書中你會看到發明電晶體的威廉・蕭克利,雖然是最頂尖科學家,但因為不善管理,初創公司不久,重要的工程師們就一同辭職成立發展更為成功的快捷半導體公司,威廉・蕭克利漸漸回到到他擅長的學術界發展。

書中也會看到,蘇聯、中國大陸在發展半導體產業使用的手段,甚至現在看來科技發展強盛的日本,在發展半導體之初也是從模仿、抄襲開始,除了政府大量補貼,雇用間諜竊取商業機密也時有所聞,另一方面想持續主導先進科技的美國,又是如何防堵後起之秀,維持自身的領先地位。

從《晶片戰爭》一窺晶片產業的歷史,可以發現到在距今50年前,1972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米德・蕭克利教授(Carver Mead)即預測未來社會的各方面都將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自動化,電話、洗機機、汽車內的的深處都會一台微型電腦,而這樣的預測也確實正在實現著,且朝向更大程度的自動化發展。

晶片戰爭》是一本很淺顯易懂的晶片科普書,你不盡然須要完全理解晶片的製作原理、各式專業術語也能大有收穫,透由克里斯・米勒所勾勒出的晶片歷史故事,開始學會嗅得科技發展帶動社會與生活方式,甚而政治局勢的轉變,也能從歷史故事中了解到眾多優秀的企業中,看似不可為卻為之的企業,是如何突破困境。

當晶片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《晶片戰爭》讓你了解當前的科技是如何造就了現在的生活,國際的局勢又是如何被牽動,值得一讀。

其他書籍閱讀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